党旗高高飘扬 | 张建:人生须得几回搏

发布时间:2021-04-14动态浏览次数:431

【开栏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江苏科技大学,共产党员在各个领域默默扎根、忘我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秉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成为勇于奉献、创新奋进的好榜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段,学校特别推出《党旗高高飘扬》专栏,讲述江苏科技大学各个岗位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的优秀事迹,展现 “船魂”精神的生动传承,进一步凝聚实现“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宏伟航程的精神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简介】

张建,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托举人才等荣誉称号。 

人生须得几回搏

“一边是国旗,一边是党旗。大家带着两面旗子去南海海试,隔几天还会举行党支部活动,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海试成功返航前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大帮人举着党旗合影,我就说要单独再拍一张。”这张照片被张建用心珍藏,不仅因为它为18天海试画上圆满句点,还承载了一名教师党员10多年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20岁入党、25岁从教,时年37岁的张建言简意赅、行事果断,标准的国字脸上始终面带微笑。这样的他,于学生是“解答问题很耐心”的老师,是收获“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未来规划更有信心”的导师;在同事眼中,是“很勤奋、肯钻研”的生力军。

做好三大职能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教师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如果能做好的话,是高校教师最高境界。当然人才培养肯定是首位。”张建曾经响应校党委号召,应聘赴张家港校区工作五年,投身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3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经常加夜班调试设备、撰写材料、备课,负责并完成了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电子、汽车电子等实验室建设,主动参加各类机床、特种设备操作培训,还承担了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

那几年,张建养成了凌晨早起进教学楼、夜间加班回宿舍的习惯,每天两点一线、全力以赴。相对纯粹的校园时光,促使张建连年积淀不断突破,教学、实验、专利、论文、科研、报奖等成果产出丰硕:“我想不能一辈子当实验老师,人还是要进步。当时比较有成就感的,就是把本科生作为研究生培养,能做出来研究生的成果,写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了硕士论文水平。”

2014年9月张建回到镇江校区,作为学院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开始全面参加博士点建设、学科评估工作。他所在的海工装备数字化团队有70多个研究生,每年手把手指导的有15个左右。“2015、2016两年重点把规划做好,比如说研究方向、论文作图、数据分析、实验流程等,学生进来以后只要按照这个套路来,整个的一步一步来,就能上一个很好的台阶。”

狄陈阳是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二学生。一入师门,张建就让他跟着高年级师兄学习基本的软件使用、论文和专利的写作。“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审稿意见该怎么回复,这些都是跟着张老师一步步学习过来的。”狄陈阳开始一点都没有读博的想法,学着学着就对科研产生了兴趣,“随着写作技巧的掌握、研究层次的逐步深入,发现可以把读博当做未来的规划。”

张建带的学生要出去开学术会,要出国参加论坛,还要经常进入企业:“学生培养不光是做科研,对外交往也很重要。比如横向项目,我主要是跟上层经理、老总沟通,部长那一层就让研究生对接,并且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我觉得他们要学会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这个是很重要的。”

始终坚持站在第一线

“坚持自己动手每年写4、5篇论文,每年写2、3个专利,每年至少写1个项目申报书或者是报奖申报书。只有自己坚持站在第一线写,才能指导其他人写。还要坚持上课,留学生一门课、本科生一门课,每个学期我都有。特别是英文课要上,不然最后英文不会说了。另外就是每天早起,早上的时间最宝贵,用来看资料写东西。”张建认为“学者的坚持”,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给研究生上科研导论的时候,和团队青年教师研讨的时候,张建都会指出坚持的重要。

朱华伦是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三学生,导师和张建同在一个科研团队。他介绍,“张老师学术能力很强,高水平论文、专利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我的研究方向是浮力调节,张老师正好做的是深海耐压器,关于耐压装置、有限元分析等方面遇到问题找张老师请教,他都会很耐心回答。”

与学生同甘共苦,长期周末加班,共同讨论课题、开展试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对张建来说这些都是“习以为常”。他先后指导本科毕业设计51名(留学生8名),获得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研究生获江苏省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7项、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研究生教材2部。

张建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承担了2门本科生课程双语授课、2门留学生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负责2门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工作。“我觉得自己英语还可以。只要我能上的英文课,我就全部接下来。”课后跟留学生交流,除了指导学术、分析国情,还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规矩”:“如果上课迟到了,我就不让他进来,还得道歉,上课说话就站到前面来。留学生一开始不适应,后来也基本上适应了。”如今,留学生本科毕业设计张建已经带了两届,符合深造条件的,毕业后被他推荐到沙特阿拉伯、香港、台湾的学校攻读硕士、博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今年是中国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课堂,张建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培养本科生爱党爱国、家国一体的情怀,也向留学生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自信。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共产党员”,因为外公、大伯、父亲等都是党员,父亲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保家卫国、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精神必须传承;“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

张建秉持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敢于吃苦、不计得失,利用寒暑假、周末休息时间,组织教师撰写国防特色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立项以及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材料;3个学科平台申报成功,顺利通过教育部学科评估,提升了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排名,凝练了学科特色,提高了学科水平。

牢记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这一大学职能,张建瞄准国家科技攻关目标,开展深海潜水器耐压结构设计制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15-2017年,张建进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开展深海潜水器耐压壳设计与分析工作。2018-2019年,张建赴日本埼玉工业大学留学,学习日本Shinkai 6500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经验和关键技术,系统开展了深海耐压壳仿生研究,获得日本工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我国2台全海深潜水器研发中。作为核心成员,他参与了国家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教授发起的挑战深渊极限计划。2020年6月到7月,参加了崔维成团队组织的南中国海海试科考活动,并多次对自己设计的创新试验模型进行下潜考核。同年,科研成果《深渊装备耐压舱及核心组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建深谙“人生须得几回搏”,十余年坚守初心秉持使命,一步步诠释了“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在学校推荐他申报2021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材料上,最后这样写着——“加入党组织以来,张建同志一直用实际行动向同事、向学生、向群众诠释了什么是教师的使命、什么是学者的坚持、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